栏目分类
在我懵懂的年龄,“三干会”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。
六七十年代,父亲在公社工作,每年都会听他说要到县里开“三干会”。村里墙上贴的标语、大人们私下议论也常常有“三干会”的字眼。
直到后来懂事才明白,“三干会”是三级干部会议。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,基层组织分为县、人民公社、生产大队三级,三级干部会是由这三级的主要干部参加的大会。那时候,通讯还不发达,不像现在有电话、电视、网络,所有要传达的上级精神,一是发文件,二是开会,也是“文山会海”泛滥的年代。
“三干会”除了传到上级精神,主要讨论、部署全县一些重大事情。那时候,县委除了每年正月初召开“三干会”,部署全年工作,安排春季生产外,麦收、秋收前也经常召开“三干会”,安排“三夏”、“三秋”工作。秋后还常扩大到生产队干部,召开“四干会”,号召广大社员变冬闲为冬忙,大搞农田水利建设。
“三干会”都是在城里召开,会期一般五到七天,超过千人入会,比现在一年一度的县市“两会”规模要大,时间要长。“三干会”也成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念想,可以逛逛莱阳城。
当时只有一处县委招待所,公社、大队干部都是自己扛着行李步行到城里,住在南广场的展览馆、县委门前的工人俱乐部,早时还有师范礼堂
(今人社局的位置)
。
在礼堂的地上铺上麦秸草,把行李放在麦秸草上就可以睡觉了。冬天还好些,夏、秋之间,空气湿度大,铺下潮湿,屋里霉气熏人。臭虫、虱子、跳蚤、蚊子夜里为患,也只能点一些麦草熏一下。吃饭也是自己从家里带的干粮和瓜渍,公家只提供开水。这种形式的大规模“三干会”:
最早的一次是1958年1月5日至11日,专署驻地莱阳,县委根据区委部署,召开三级干部会议,帮助县委整风。会后,全县掀起了一个以兴修水利、养猪积肥和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冬春农业生产高潮,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。
最后一次是1982年12月,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,会后,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全面展开。
时过境迁,后来的“三干会”,不像当年那样艰苦了。会场、交通、食宿等条件与过去都不可同日而语。
再后来,“三干会”就不到城里召开了,电话会、电视电话会,直到现在的视频会、网络会。然而,那一段难忘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那代人心中。简朴的生活,欢快的笑语,踏实的作风,干群的鱼水关系,很值得人们回味。
点右上角关注,阅读更多原创文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下一篇:没有了
- 2025-02-02那代人那些年的“三干会”
- 2024-12-202024年12月1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泥鳅价格行情